春秋晚期,中国人可能就已发明了失蜡法铸造工艺。
失蜡法的工艺流程分为三步。
首先以易熔化的石蜡制成蜡模,用细泥浆多次浇淋蜡模,使之硬化后形成铸形。
然后,将铸形烘烧陶化。
这一过程中,石蜡熔化流出,于铸形中形成空腔。
最后往空腔中浇注铜水,制成器物。
失蜡法通常用于铸造那些外形非常复杂的青铜器,豫省淅川出土的楚国铜禁以及鄂省随州出土的曾侯尊盘被认为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而浑铸法是指器物一次浇铸成形的铸造方式。
器形过大或形状过于复杂,需要将整个器物分为数件分别翻范浇铸,最后拼接成一个整体,这种铸造方法则被称为分铸法。
铸造多个较小物件时,还会将多个铸范层叠装在一起,由一个浇口浇注铜水,一次铸成多件器物,这种工艺又被称为叠铸法。
叠铸法多用于铸造钱币等小型器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代时逐渐流行。
当培训班的成员将青铜器的几种铸造法讲述完时,计时器传来响声,提示着时间结束。
青年松了口气,抹了把额头冒出来的虚汗,心满意足的坐了回去。
唐顺赞赏地点点头,对他的表现,也很满意。
这些培训班的成员,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每个成员,都有着各自擅长,且专研的项目。
很凑巧,这人恰好研究的便是青铜器。
从其阐述的观点,和叙述的口吻表现,足以表明,对方的功底,很扎实。
中国方面阐述结束,唐顺抬手示意,日国开始。
计时器重新计时,日国一位又一位青年站了起来,开始讲述。
对方阐述的观点,是青铜器的主要用途。
据文献记载,在古人心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
一是‘纳、入’,即盛装物件,东西。
二是‘设’,即陈设布列。
《礼记·礼器》中有记载,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bian)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
东汉末年儒学大家郑玄也有注释:“金照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
这句注释表明,青铜器的第一用途,应该是纳。
即是指青铜器最开始发明出来的首先用途,应该是用来盛装物件东西的。
而装纳的对象便是古文献中所谓的"实物",就是上面所说"三牲鱼腊","四时之和气"之属。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