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苹果文学 > 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 > 第七章 两个人的舞台
 
  
王重荣出生于军事世家,也许是生长环境的原因,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严苛。严苛到什么程度呢?在还只是河中牙将的时候他就敢打禁军。
事情是这样的,大唐实行夜禁,王重荣夜里巡查,在街上发现了两个禁军,二话不说逮起来打了一顿鞭子。禁军平常可都是嚣张惯了的,怎么能忍得了这口恶气,便向王重荣的上级告状。上级听了大怒,抓起来王重荣斥责道:“禁军是天子私军,你一个小校怎么就敢任意**呢?”
王重荣丝毫不怕,回答说:“不好意思,夜里天太黑了没看清楚,一般只有奸盗之人才会夜里出来活动,我怎么知道他们是禁军呢。误会啊,纯属误会。”结果上级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王重荣的两个特点,首先他是十分讲规矩的人,有酷吏的作派,在军中他的严苛是出了名的,不仅士兵们怕他,长官们都怕。其次,这个人有些奸猾,善于耍些小聪明。
王重荣家族世代在河中为将,父亲还做过刺史,所以说这个家族在河中还是很有根基的。黄巢打破长安的时候河中节度使控制不住局面,被王重荣夺得了实权,现在河中这一块儿地方王重荣说了算。
王重荣既然是个讲规矩的人,而且是正儿八经军队世家出身,自然对扯旗造反的黄巢没什么好感。而河中藩镇离长安城太近了(辖区从山西南部延伸到现在的陕西大荔县附近),黄巢自然也对他不放心。
既然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那就只有开打了。
黄巢派出骁将朱温攻下了冯翊(地名,读píng yì),然后向河中腹地进军。这时候的王重荣掌握军权还没多久,他在开战前集合大军作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叛军在长安干的勾当不能在河中重演,我们要保土地,保家乡,保护老婆孩子!你们不是为我而战斗,而是为自己的老婆孩子在战斗!
演讲的效果很不错,河中军与朱温率领的草军展开激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战后清点叛军丢弃的粮草辎重就有四十余艘大船。这一战奠定了王重荣在河中的地位,唐僖宗李儇为奖励他的战功正式任命他为河中节度使,并鼓励他再接再厉,持之以恒和黄巢死磕下去。
恰在此时杨复光的橄榄枝递了过来,王重荣一看靠谱,现在两个人有着共同的敌人,有着共同的老板(李儇),很可能在治军方面还有共同的语言,因此两个人一拍即合,合兵一处,共同进军。
两人进军的方向是华州,在这里他们碰到了草军,两边摆好阵势一番大战,王杨组合取得全胜,生擒对方主将李祥,并斩首示众。
华州离长安已经不远了,黄巢接到战报后十分恐慌,派出了大将尚让帅主力出长安阻敌,并派朱温率军为前锋,双方在西门关展开激战。由于草军人多势众,且这次朱温率领的前锋是草军精锐,王杨联军遭遇失败,随军携带的粮草也被朱温劫掠一空。
此战之后朱温趁机占领了同州(今陕西大荔县附近),而在同州,他收获了一个妙人——张惠。这位张氏女与朱温是同乡,父亲张蕤做过宋州刺史。
当时朱温家境贫寒,依托在别人家里做佣工,偶然的机会与张惠有过一面之缘,顿时惊为天人,被迷的神魂颠倒,并发誓此生非张惠不娶。
由于身世相差太大,朱温一直害着单相思,当时正好碰上了黄巢起义,朱温便投身草军,想着混出些名堂出来,好迎娶对方。
但是随后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张惠也随家人流落外地。现在朱温已经娶了多房小妾,但正室的位置一直空着,不得不说现在的朱温还是个痴情种子。
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千里姻缘一线牵。草军占领同州后大肆劫掠,发现了一个绝色女子,军官们当然不敢私吞,把人献到朱温面前,朱温一看,这不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张惠吗,大喜过忘,立刻就成就了好事。
我们之所以在张惠身上费这么多笔墨,是因为这个女人很不简单,朱温之后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女人,因为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女中诸葛。她精通谋略,待下宽容,在她的劝说下残暴的朱温减少了很多滥杀行为,缓和了和手下将领们的关系。总体来说,张惠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朱温身上的不足。
朱温是个很狡诈多疑的人,他终生只信服两个人,一个是手下第一谋士敬翔(后面会出场),另一个就是自己的老婆。朱温对自己的这个老婆能信服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朱温带兵出征,如果半路上老婆派人追上他说一声:“夫人叫你回去!”,朱温会毫不犹豫地带兵回城,而事实也往往证明张惠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叹一声:朱温的命实在是太好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并不在本人身上,而是在各自身边的人身上,同样是对待下属严苛,朱温最后成就了帝位,而王重荣后来却死在了属下手上,两人之间也许只差了一个好老婆的距离。
言归正传,朱温在同州得了一个好老婆,使他如虎添翼,生活工作两不误,一时间混得风生水起,但是好景不长,他遇到了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杨复光和王重荣两个人盯上同州了。因为同州的位置太重要了,要想进军长安,必须先取同州,现在的同州就像是一颗钉子,它钉死了去长安的道路,必须拔除。
攻城战是不好打的,而且现在同州是朱温的根据地,他不可能再往后退了,所以只有死守。结果王杨联军第一次进攻同州被朱温打败了,这期间朱温还把王重荣几十只船的兵粮凿沉水底。但杨复光和王重荣毫不气馁,仍旧屯军在附近虎视眈眈。
朱温的日子也不好过,杨复光、王重荣都是带兵的能手,他们的联军给朱温的压力太大了,朱温自问没有把握保住同州,所以他写信向长安告急,让黄巢派兵增援。
黄巢现在也很苦恼,因为远在四川的唐僖宗李儇不安分了,他想回长安,想要回来的话必须先让黄巢搬家,所以宰相王铎(就是之前“不如降巢”的那位)率领着四川军团浩浩荡荡出征了。这支大军在灵感寺附近扎住阵脚,虎视长安。
黄巢感到了压力,多线作战让他感觉到兵力不够用了,自然管不了朱温这里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事后证明鸡毛蒜皮真的没小事。
朱温的求救信写的很有水平,他避而不谈同州的事,只是说自己要带人攻取河中,河中有的是粮食,打下了这个地方就可以为黄巢的大齐政权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但是我朱温兵力不够,所以赶快派兵来。
信写得很好,但被孟楷扣住了,因为他觉得没必要因为这样的小事去给黄巢添堵。孟楷是什么人呢?他是黄巢的亲信,以前也是盐贩,现在主管大齐的军事工作,很不幸的是他与朱温之间有矛盾,朱温想要什么他就会拒绝什么。
一封信不够,朱温就连续写,写到长安发兵为止。孟楷就一直扣,扣到最后他也憋不住火了,写了封回信斥责朱温,说你手握重兵,不肯效力,还每天想着要援兵,你到底想干什么?
这句话说的有点严重,潜台词就是:你朱温这是想造反怎地?
朱温惊怒交加,他的心思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恰在这个时候,杨复光又出场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人,他应该熟读《孙子兵法》,深知上兵伐谋的道理,通过分析整个形势之后,他对朱温采取了一项举措:劝降。
但他没有自己去劝,而是让朱温信得过的人去劝,杨复光派奸细潜入同州城,花重金收买了朱温的部将胡真、谢瞳,这两个人收了钱之后办事很卖力,都极力劝说朱温投降。
朱温本来就有了投降的心思,听部下也这么说,心思更加坚定,但他还要去听取一个人的意见,这个人就是他的老婆,张惠。
张惠冷静地听朱温把话说完,问了一句:“夫君已经拿定主意了对吗?”
朱温说:“是的。”
夫人又问出了关键的一句:“具体向谁投降呢?”
朱温答不上来。
张惠之所以有这么一问,是因为投降也是个技术活儿,投得好了能够飞黄腾达,投得不好顷刻丧命,而这里面的关键是要选对人。
张惠建议朱温向王重荣投降,而且姿态一定要低,最好能从内心打动对方。
朱温本着夫人说的话我要严格执行的基本原则,绞尽脑汁给王重荣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诉苦,攀交情。
朱温在信中将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犯了错误走上歧途的少年,请求王重荣原谅,并在信的末尾说道:“我的母亲也姓王,和将军您同姓,如果您老不嫌弃的话,请允许我叫您一声舅舅吧,今后我会甘心听您差遣,好好孝敬您。”
王重荣比朱温年长二十多岁,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一个老人了,而朱温的信恰恰抓住了老人的心态,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这封信的威力是巨大的,它使王重荣抛弃了与朱温的恩怨,原谅了对方之前犯下的错误,最重要的是:这封信救了朱温一命。
杨复光也听说了朱温要投降的事情,他第一时间找到王重荣,建议受降之后把朱温杀掉,用他的话说:“此人不除,必为后患!”
王重荣正沉浸在做舅舅的情怀里,他不同意杨复光的意见,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现在朝廷正在用人之际,如果今天杀了朱温,以后叛军谁还会投降呢?”
最后王重荣不仅保住了朱温的性命,还向朝廷大力举荐他。唐僖宗李儇听到朱温投降的消息后十分高兴,顾左右道:“此上天赐朕哩!”下诏封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
朱温统共有四个名字,本名朱温,外号朱阿三,皇帝赐的名字叫朱全忠,以后他篡唐登基的时候又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朱晃。我们这里全文都称他为朱温。
从皇帝对朱温的赏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当时武将对朝廷“危难不吝赏,事平即忘之”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朱温降唐对草军的打击是巨大的,黄巢大怒,亲自领兵出长安,屯扎在梁田,要找杨复光、王重荣二人算账。
而王、杨二人也毫不示弱,一个屯兵华阴,一个驻扎在渭北,两人成掎角之势,要与黄巢拼个高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